四川在线记者 邵明亮 王培哲
水权改革改什么?
【资料图】
●加快明晰初始水权和水资源分配,包括区域水权、取水户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以及公共供水管网用户用水权等4项用水权;
●强化水资源用途管理,推进多种形式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最终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水权管理体系。
水价改革改什么?
●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结合多种水资源用途,采取多种价格管理方式,分用途、分时段确定供水价格;
●最终建立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特征和供水成本,促进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价机制。
“3+8”试点示范框架是什么?
●3:省级重点抓安宁河流域、都江堰灌区、引大济岷工程等3项水权水价研究;
●8:指导有关市州及厅直有关单位开展威远河流域、玉溪河灌区、人民渠二处灌区、攀枝花市胜利水库及灌区、内江市威远县河口水库、宜宾市南溪区马耳岩灌区、攀枝花市仁和区、泸州市泸县等8处改革试点。
混撒拉村漫山遍野的芒果林。邵明亮 摄
立夏时节,攀西的天气已有些炎热。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沉甸甸的芒果压弯了枝条,每棵树下配备了一根灌溉滴管,精准从根部补水。
村民李正权告诉记者,再过1个月,芒果就将陆续进入采摘期。以往,在集中灌溉季节都需要排队“抢水”,今年当地村民却十分从容。“水量分配到户,用水定价计量,用不完的水可以拿出来交易,不够用的话还可以向其他村民购买。”老李介绍。
不久前,李正权就以每立方米0.5元的价格,向另一户村民胡应权转让了20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权。这笔看似“不起眼”的交易,却是我省水权水价改革迈出的“一大步”。自去年初启动水权水价改革以来,我省已累计完成水权交易10宗,交易水量1467.02万立方米,并基本搭建起水权水价改革的“四梁八柱”。
混撒拉村两家农业灌溉用水户之间完成一笔用水权交易。水利厅供图
为何改?
水权不清、水价机制不健全,导致水资源领域“公地悲剧”
5月6日,彭州市敖平镇红岩子西瓜基地内,2000多亩西瓜即将上市。西瓜种植户刘波正在追施水肥。
今年,冬春连旱叠加工程施工,影响了人民渠给基地的供水。为解决这一困难,红岩子西瓜基地打了一口水井用于应急灌溉。“多抢水就是多产瓜”,种植户们抢着灌溉,如此一来,处于渠道尾段的农户出现了用水难,“被上游抽光了”。
走访全川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
首先,这与四川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等因素相关。四川多年平均降雨量4889.75亿立方米,但时空分布不均,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人口密集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总量仅占20%,人均不足1000立方米。去年我省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更是进一步凸显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水权不明晰、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则是第二个因素。
“水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长期以来,由于水权不清、水价机制不健全,导致水资源领域的‘公地悲剧’现象突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谷树忠表示,部分水资源使用者从自己私利出发争取多用水,但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生态破坏、水空间萎缩等后果则由社会共同承担。
水利厅厅长郭亨孝表示,管理体制因素,特别是“水资源权利归属不清下的低价使用、无偿使用”等问题也长期存在。
在四川,不少灌区采取政策性水价,即按灌面收取固定水费。这导致农户“用多用少都付一样的钱”。在干旱等气候下,水权归属不清导致“无偿取得、先到先得”,农户缺乏节水动力,水资源使用效率偏低。2020年,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84,即有一半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在输送过程中被耗损,水资源浪费现象相对突出。
改什么?
明晰水权、改革水价同步推进,完善“水是商品”的各环节
李正权与胡应权的这笔交易之所以能够达成,先决条件在于用水权已被分配到了最基层的灌溉用水户。
何为水权?
水利厅水权水价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水利厅水改办)相关负责人解释,广义上的水权是与水资源有关的各种权力的总称。由于水资源所有权归属国家,因此可以拿来交易的水权是指水资源的使用权。
过去,四川大部分水资源的使用权依靠行政分配。都江堰灌区每年召开春灌供水会议,就是安排协调各个灌片当年的用水总量。
“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根据常年经验作出的行政安排。”水利厅水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水权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快明晰初始水权和水资源分配,包括区域水权、取水户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以及公共供水管网用户用水权等4项用水权。
那么,水价改革又是什么?为何要与水权高度“捆绑”?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供水自然会产生成本。而水价改革是指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原则,结合多种水资源用途,采取多种价格管理方式,分用途、分时段确定供水价格。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怎么给水利工程供水进行合理的定价。“它们本是不同的两个事项,但四川选择将二者放在一起推进。”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原因在于,水权与水价密不可分。
从重要性来说,如果把水价比作“一楼”,水权就是“二楼”,没有水价作为基础,水权改革就无从说起、没有意义。而如果一个地方的水资源是无限的,获取时无需支付任何费用,那么水权也没有进行分配与明晰的必要。
“水资源和土地、电、气、油等资源要素一样,都是要有明确的产权才能成为商品。”水利厅水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开展水权水价改革,主要内容是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水权管理体系,特别是建立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促进节水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价机制,最终,完善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
怎么改?
走出认知误区,将水权初始分配作为“第一步”
想要扭转现状,必须推动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权水价改革是重要抓手,但也是块“硬骨头”。
具体怎么改?
“提升对水权水价改革的认识和认知,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所在。”郭亨孝坦言,去年初我省下决心启动水权水价改革时,部分同志有不同意见,认为四川总体上不缺水,改革没有紧迫性。
因此,走出思想上的“两大误区”是首要任务。
第一个误区——改革意味着水价要涨。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解释,水权水价改革的本质目的是提升水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特别是利用水权分配确定用水限额、规范用水类型。如果合规、节约用水,水价并不会上涨。
第二个误区——收水费等于增加群众负担。这一认知,在农业用水领域最为明显。此前,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水费成为为数不多仍在向农户收取的费用。但水本身是商品,与种子、化肥等农资要素并无差异。
“当前,很多地方财政条件较好的地区,选择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替用水户缴纳水费。”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是对水权水价改革认识还不到位的表现。因为,收取水费的目的不在于收钱,而是要利用价格杠杆撬动节水。
到底怎么改?
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认为,立足四川省情和改革逻辑,明确江河流域水权分配、水资源用途管制、水利工程分类水价等制度是当务之急。
在具体顺序上,则遵循先易后难等原则,按照先水权、后水价、再交易的次序推进。而水权初始分配,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前提中的前提。唯其如此,才能加快构建全省初始水权分配体系。
“明确各家的用水权益,就是确权的过程,有了明确的产权,才会有水价等下一步改革。”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
成效初显
“3+8”试点示范,为全省改革打响“头炮”
“那笔交易完成后,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谈到去年8月我省完成的首单水权交易,资阳市水务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田卫士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8月,资阳市水务燃气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转让方,将近年来节余的老鹰水库200万立方米地表水的取水权,以3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资阳海天水务有限公司。资阳市水务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拥有500万立方米/年的取水权,但由于近年来供水区域节水化改造,用水量大幅下降,每年取水权都会有结余。
水利厅水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笔水权交易是我省水资源配置管理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的一次重要尝试,让“闲置”的水资源向“增值”流动,让用水单位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转变。
南充市蓬安县河舒镇一处蔬菜基地里的喷灌节水设施。刘永红 摄
统计显示,自去年初启动水权水价改革以来,我省已累计完成水权交易10宗,交易水量1467.02万立方米。
相关改革如何在全省铺开?
在全省层面,相关改革正在分类推进。具体来说,围绕用水需求较多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工程性缺水的川中川南地区、水资源经济价值较高的攀西地区等重点区域,兼顾自然流域与水利工程、存量工程与增量工程等实际,针对性开展改革试点。
目前,经市县申报、专家推荐、省级遴选,我省确立了“3+8”试点示范改革框架。即省级重点抓安宁河流域、都江堰灌区、引大济岷工程等3项水权水价研究,同步推进威远河流域、玉溪河灌区、人民渠二处灌区、攀枝花市胜利水库及灌区、内江市威远县河口水库、宜宾市南溪区马耳岩灌区、攀枝花市仁和区、泸州市泸县等8处改革试点。
水利厅水文水资源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11个试点项目涉及流域、灌区、水库、区域等4种试点类型,打响了“头炮”,让我省水权水价改革迈出了“关键步”。这些试点,都将为下一步相关举措在全省铺开提供参考和借鉴。例如安宁河流域,已将水权分配到县一级,并细化了水权指标,即由县级按照给定的水权与用途要求,在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产业结构上进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