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科幻设计峰会。
四川在线记者 宁宁
(资料图)
一道色彩、一笔线条、一轮光影、一次闪电,可能就会创造出一片宇宙。
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开幕。本次大会重点主题沙龙之一,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科幻设计峰会端出了大会首盘“开胃菜”,来自国内外的插画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建筑设计师、高校教授等嘉宾,围绕沉浸式场景吸引力、未来空间想象力以及科幻现实应用前瞻力,探讨科幻与设计的结合,畅想艺术赋予科幻的未来。
“故事”与“可能性”成为高频词
纵观本次峰会,“故事”与“可能性”两大关键词,成为嘉宾口中的高频词。
先看故事。谈到科幻,几乎所有嘉宾都从“自己与科幻的故事”切入,娓娓道来设计魔法。
“故事是生存问题,我们为了生存而学会讲故事。”一开场,德国新媒体艺术家、未来设计师、东方学者飞苹果如此强调故事在科幻设计中的地位。他认为,打造沉浸式场景吸引力,关键是要创造沉浸式故事,在故事中,观众不是看客,而是参与主角。
譬如,在沉浸式故事《AI之梦》中,创作团队通过创造人物、赋予npc服装和穿戴智能装备,观众化身故事主角,开始体验“人生”。“同时,我们还做了漫画等衍生品,故事参与过程有140个摄影机进行拍摄,观众结束故事时,一部微电影也就拍好了。”飞苹果说。
峰会现场
沉浸式故事还可以细化为具体的主题。故事《来日梦》聚焦沉浸式教育主题,通过把科技与娱乐结合起来,对处于科技前沿的硬科幻进行科普,从而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在飞苹果看来,当前全球科幻设计重视展馆建设和维护,投入达到上亿元。“但面向未来,这种模式该结束了,科幻设计要从故事出发,给观众提供多主题、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再看可能性。“possibility(可能性)”,这是峰会现场提到频次最多的词语之一。在嘉宾们看来,科幻本身就代表了可能性,科幻设计也将充满可能性。
“插画用色彩、线条为科幻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插画艺术家、本届雨果奖“最佳职业艺术家”入围者久里此前多次为科幻作品创作封面,她认为,相较于其他作品,科幻作品的封面更加沉静内敛,体现了很强的秩序感。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通过色彩语言,能赋予各种人物性格和故事基调,同时运用线条塑造出生命的形状,向外传达创作者幻想中的世界。”久里说,与此前用平面方式呈现不同,插画在沉浸式场景中有了更多可能性,用色彩和线条在科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架起一道沟通桥梁,能帮助观众从更多纬度直观感受创作理念,并反过来参与创作。
峰会现场,嘉宾在做分享。
设计本次大会主场馆“星云”的团队来自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其中国区总监大桥谕介绍,本次主场馆设计受到了自然的启发,应用水、风景等元素,结合三星堆等历史文化,并加入“宇宙虫洞”等科技元素,展现了未来城市建筑的风貌,突出了建筑与人、空间的互动,“建筑延伸出去,与天际相连,传达出一种超越感,让人们畅想未来可能性,让人相信这一切都是可能的。”
如何推动科幻的现实应用?
如何把“可能性”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各位嘉宾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案”。
谈到当下最火的话题之一“元宇宙”,OPENCITY元宇宙共创社区发起人马男直言,“没有科幻就没有元宇宙,元宇宙就是平行时空。”
去年5月,马男团队发起行动,以成都为载体作为起步街区,打造会展、营销、文化、消费、娱乐等应用场景,进行共创元宇宙城市试点。“经过449天的努力,科幻元宇宙社区完成从设计到上线的共创之旅。”马男说。
《科幻光电星球》光绘作品。
再具体一点,科幻可能性的应用体现在科幻IP产品上。赛凡科幻空间创始人孙悦介绍,通过把科幻作品融入到文创中,能扩大科幻的影响力,使之更加“接地气”。
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克俊聚焦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音乐等艺术领域,用人工智能方式发现美、找到美,“将科幻的可能性落地,能促进自己去理解技术走向,并启发思考做设计的意义。”
除了面向现在和未来,独立策展人王尤认为,科幻如同时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往回看,譬如,三星堆等古代文明或许对科幻应用也有启发。”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