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省民协供图
为进一步促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开展,推动各地民间文化之乡建设,在四川省文联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22年正式启动编辑四川民间文化之乡丛书。记者5月8日从省民协获悉,近日,《乡城——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红原——四川牦牛文化之乡》《炉霍——四川崩科文化之乡》《稻城——四川石砌藏房文化之乡》经精心编辑后付梓出版。
据悉,2022年,省民协积极推进四川特色民间文艺之乡的建设工作,考察调研并命名3个省级民间文艺之乡,分别是:四川牦牛文化之乡(红原)、四川崩科文化之乡(炉霍)、四川石砌藏房文化之乡(稻城)。此次出版的其中3部图书,以上述3个特色民间文艺之乡为主题,凸显了地域文化特色。
白藏房是乡城乡土文化的重要标识,是当地藏族百姓世代居住方式的典型呈现,是乡城民间文艺的重要载体和集大成者。近年来,乡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精心培育"田园白藏房 净土香巴拉”文化品牌,以“白色灌礼节”等一系列活态民俗活动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发展战略。
牦牛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红原县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和50多万头牦牛,麦洼牦牛更是久负盛名,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红原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均与牦牛息息相关,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牦牛之乡、牦牛文化之乡。
炉霍县崩科建筑是当地藏族百姓在复杂的地理、地质环境中,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积累的宝贵财富,凝结了民间工匠的聪明才智与丰富的创造力。崩科建筑作为炉霍县的特色民居,不仅具有结构科学、安全抗震,功能合理舒适、形态庄重精巧的特点,更是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在稻城,石砌藏房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房屋或在宽广连片的田野间,或在葱葱郁郁的山谷里,结构和布局随山势变化有序。石砌藏房内部,泥塑、画雕、彩绘等工艺精彩纷呈,寄托了稻城藏家儿女对家园的美好情怀。稻城石砌藏房的修建,往往需要村民们帮工互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依靠,也是邻里友善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