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之光》剧照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今天闭门会,时间有点长。”5月6日下午5点过,当记者终于拨通四川峨影投资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彭瑾的电话时,她刚在眉山开完剧本创作会。
(资料图)
仅仅一周前的4月29日晚,由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峨影”)作为第一出品方、彭瑾担任制片人的电影《白塔之光》,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暨“天坛奖”颁奖典礼上成为大赢家,斩获最佳艺术贡献、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五项大奖,打破此前《一代宗师》等影片保持的三个奖项的获奖纪录。
以峨影出品的《随风飘散》《漫长的告白》《白塔之光》《我的父亲焦裕禄》等为代表,近年来,“四川造”电影在“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等舞台上大放异彩。以《白塔之光》获奖为契机,记者深入探访个中奥秘。
看作品:
多类型、“小而美”“小正大”,成就业界盛赞的电影精品
《白塔之光》导演张律用三个年龄段的角色,诠释了个体在爱情和家庭中捉摸不透的情感,冷幽默中带着自嘲和自省,观众可以看到当下中国人与传统情感根深蒂固的连结,以及在现代生活中所出现的微妙变化。因此,尽管影片主要在北京取景拍摄,张律却提炼出了中国人的情感内核,“即使是北京以外的观众,也能从他们的日常对话中,品味出属于自己人生的感悟,这份共鸣超越了地域、职业和性别。”
《白塔之光》是峨影与张律的第二次合作。张律的前作《漫长的告白》同样由峨影作为第一出品方,获得第35届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男配角两项荣誉。今年2月,《白塔之光》还代表中国亮相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主竞赛单元举行首映式,被不少影评人、观众称赞“诗意、细腻、优雅”。
《漫长的告白》剧照
作为一名出生于吉林的朝鲜族导演,张律为何能与峨影跨越大半个中国携手,拍出两部口碑不俗的文艺片?
彭瑾说,早在几年前,峨影就确立了精品创制“金顶计划”,从作品创作型企业升级为创制平台型企业,努力创作更多多类型、“小而美”“小正大”的电影精品。“张律导演的作品关注城市空间、城市意象,具有强烈的作者风格,是区别于今天大部分中国电影的可贵存在,双方的合作更像是水到渠成的美丽相逢。”
首个合作成果《漫长的告白》中,张律贡献了独特而诗意的影像风格,镜头下的人物真挚而细腻,流露着东方美学的隐秘微妙。2022年11月12日晚,在领取第35届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项时,峨影总裁向华全对张律及其主创团队表示感谢:“勤俭节约,精打细算,才有我们低成本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这一思路,也进一步延续到《白塔之光》,最终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峨影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梅表示,这不仅是对张律导演的再次肯定,也是对峨影选择“小而美”“小正大”,传递共同价值观的作品作为创作方向的肯定。
看行业:
做优政策扶持、做强企业主体,“四川造”电影自信表达
张律执导作品接连获奖,仅仅是峨影精品创制的突出代表。近年来,峨影制作或参与制作了《红星照耀中国》《大路朝天》《十八洞村》《天上的菊美》《随风飘散》等60余部影视作品,其中20余部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50余次。
《随风飘散》剧照
“在电影行业遭受外部环境较大影响的被动局面下,峨影坚持以‘金顶计划’为代表的电影精品战略工作方向,明确了以藏羌彝文化为重点的民族文化、以三星堆历史和成渝双城为重点的巴蜀文化、以红军长征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以大熊猫为重点的生态文化四大题材方向。致力于推动‘四川造’电影散发独特文化气质、具有独特生活况味、具有独特情感共鸣,形成鲜明的峨影作品类型。”韩梅表示。
“底气”不光来自企业的历史底蕴和行业影响力,也离不开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扶持。2021年,我省出台《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试行)》,每年省财政拿出3亿元,做大做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基金池。“每部影片最高扶持1500万元,获奖作品最高奖励600万元,票房奖励最高600万元。既有事前的雪中送炭,又有事后的锦上添花,还有长远的政策红利。”省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说。
做强企业主体,也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招”。“电影是市场化很高的产业,最重要还是要靠企业主体。”省电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扶持推动国有龙头企业提升竞争力,抓紧培育本土民营领军骨干企业,我省还主动出击争取,引进博纳影业、光线传媒等头部企业带项目、带资源、带人才、带技术落户四川。
一系列政策红利,刺激着我省电影人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用光影艺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批与人民情感同频共振的新作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韩梅透露,以樊锦诗为人物原型的《吾爱敦煌》,讴歌志愿服务精神的《你是我的英雄》,藏族题材电影《旺姆的夏天》,彝族题材电影《阿莫阿依》《拾光少年》等,均将于2023年年内上映。
片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