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四川在线记者近日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魏强教授、曹德宏副教授、柳良仁副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文章,揭示膳食糖摄入与前列腺癌、糖尿病和高血压等45种疾病之间的有害关联,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膳食糖摄入的最佳控制范围,为世界范围内卫生健康组织制定更准确、更全面的控糖政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资料图片)
所谓膳食糖,即指人们通过饮食而摄入体内的糖,其主要来源是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包括含糖饮料、糖制品等。膳食糖不包括通过输液等方式进入人体的糖,比如静脉滴注的葡萄糖就不属于膳食糖。“大众口中的糖,往往就是指的膳食糖。”魏强表示。
研究发现,高糖摄入与45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其中,膳食糖摄入与前列腺癌、胰腺癌等7种癌症风险显著相关,与糖尿病、痛风、肥胖等18种内分泌代谢疾病风险显著相关,并与高血压、卒中等10种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以及与10种其他疾病(神经、牙齿、肝、骨和过敏)显著相关。总的来说,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膳食糖的摄入与任何健康结果之间存在有益的联系。
根据本研究的结论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等卫生健康组织的数据,研究人员建议将游离糖或添加糖的摄入量控制到每天25克以下(大约每天6茶匙),并将含糖饮料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周1份以内(大约200毫升至355毫升)。
“本研究最大的创新点和意义在于,综合评估了膳食糖摄入与所有健康相关结果之间关系的证据质量,并提供了最全面的膳食糖摄入相关健康风险的证据概览,这不仅有利于世界卫生健康组织制定详细、准确的控糖政策,更有利于引起公众对控糖的重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以及患有某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魏强说。
华西医院泌尿外科黄引博士、陈泽昱主治医师、陈波博士和李金泽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医院泌尿外科魏强教授、曹德宏副教授和柳良仁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经费支持。
论文在顶级期刊刊发后,受到部分网友的关注——“吃糖吃多了与45种疾病之间有有害关联,那是不是最好就不摄入?”“是不是所有膳食糖摄入都有害?”四川在线记者对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魏强教授。
记者:是否所有的膳食糖的过度摄入都对人体有害?
魏强:并不是所有的膳食糖过度摄入都有害,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膳食糖中的游离糖和添加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最新报告,糖包括单糖、双糖、多元醇和游离糖,其中游离糖被确定为由制造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所有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和果汁中的糖。
此外,《美国人膳食指南》提出另一类重要的糖,即添加糖,并将其定义为加工和预制食品以及饮料中使用的所有单糖和双糖,以及添加到食品中的糖,但不包括水果和果汁等天然存在的糖。
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摄入过多未经加工的水果对人体有害,因此并不能认为所有的膳食糖过度摄入都有害。
记者:过度摄入膳食糖的危害有哪些?
魏强:研究发现,与低摄入或无摄入人群相比,过度摄入膳食糖的人群发生前列腺癌、胰腺癌、糖尿病、痛风、肥胖、高血压、中风等45种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其中,较高质量的剂量-效应分析发现,每周多摄入1份含糖饮料,患痛风的风险增加4%;每天多喝250毫升的含糖饮料,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7%,死亡的风险增加4%;此外,每天多摄入25克果糖,患胰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22% 。
记者:既然膳食糖的摄入与45种疾病之间有有害关联,是否意味着不摄入?有无替代品?
魏强:虽然研究发现过度的膳食糖摄入与45种疾病之间存在有害关联,但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中需要完全杜绝膳食糖。只要将摄入量控制在推荐的范围内,就能将糖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到最小,不必过度焦虑。目前普遍认为人工甜味剂是糖的最佳替代品,可以在满足人们对甜食需求的同时不增加能量摄入。
但是,人工甜味剂是否完全无害仍值得商榷,已经有较多的循证医学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的摄入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在选择“无糖饮料”、“零卡糖”等糖的“替代品”时仍需控制摄入量,这也是本课题组正在开展的研究方向之一。
记者:对糖的食用有哪些建议?
魏强:建议尽可能的将膳食糖摄入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尤其是含大量游离糖、添加糖的食物,如含糖饮料、蛋糕、含糖饼干等。儿童、青少年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痛风、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膳食糖摄入量的控制。
记者:您提到“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膳食糖的摄入与任何健康结果之间存在有益的联系”,是否可理解为膳食糖百害而无一益?
魏强:膳食糖是否“百害而无一益”尚无定论,但至少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来看,过度的膳食糖摄入只会增加各种健康相关风险,还没有可靠的证据提示过量摄入糖可以预防某种疾病的发生。